开启左侧

教育技术讨论帖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09-12-2 1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ttp://hi.baidu.com/%B7%EF%BB%CB%D4%DA%CC%EC/blog/item/f88d4b8100efc3d2bd3e1e46.html
模块一:打破坚冰
我是赵××,来自织金县××××
  赵××,男,汉族,自号乌蒙子,典型80后。生长于古彝圣水之滨——六冲河畔(今之水西湖,又名支嘎阿鲁湖)。赵——走在十字路口,每每遇到人生抉择,必选一条路走下去,纵然荆棘遍地亦无悔。××——《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以取“凤鸣高冈”之意,谐音“××”。然几近而立之年,仍一事未成,心中不免积郁。
  现居住集“西南煤海”、“溶洞王国”、“竹荪之乡”等美誉于一身的西南小镇——织金。就职于×××××××,守三尺讲台,鼓唇弄舌以谋生达十余载。授课博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尽皆涉猎。虽身冠“人类灵魂工程师”之高帽,着实愧疚得紧。不求拯救人类之灵魂,但求不误人子弟,于愿足矣。
  偶有闲暇,或登高以望远,或浅酌以怡情;寄情山水之间,畅游虚拟世界。兴趣爱好广泛:摄影、书法、音乐、文学皆为至爱。好读书,偶有所感,便大喜若狂,欣然命笔。
  今为北大学子,倍感荣幸。得段老师辅导,必将加倍努力,誓不虚此行。以不负国家栽培、父母养育之大恩。愿各位同仁多多赐教,不胜感激之至!
  座右铭:不求人生完美,但求人生无悔!





模块二:我们孩子的必备技能是什么?
震惊!中、西方教育的巨大反差!
  看了两则案例,我的心灵为之震撼。下面简单谈谈我不成熟的一点看法,抛砖引玉,望各位同仁指正。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们培养的人也走向了两个极端。看了美国历史老师的教育方法,对比中国的历史课,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国的教育看似比较自由松散,而中国的教育相对严谨但也比较刻板。美国教育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则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中国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人获“诺贝尔奖”,纵然有,也已经是“×籍华人”的身份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悲哀,更是我们中国式教育的悲哀。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智商并不低,如果放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一定能拿很多大奖,事实也的确如此。可遗憾的是这些孩子除了当考试工具已经没有更多的创新思维了。
  我们现行的教育,学生就是一台计算机,不停地对其输入指令,让他按照设计者的意愿完成任务,并将知识“存储”在大脑里,考试时再“输出”到试卷了,这样的教育能培养真正的人才么?而美国的教育则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积累,不硬性灌输,相比孰优孰劣,见仁见智,不一而论。
  当然,并非西式教育方法无懈可击。个人认为,如果能够将中国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西方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揉合在一起,是否会更完美呢?





模块三:日常教学中,你是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
管中窥豹——浅谈教学媒体的选择
  看了谭亚明老师写的《“豪华课”与“经济课”》,我被虞清河老师的这堂“经济课”彻底征服。没有刻意的做作,一张普通的白纸及一些简单的画笔,成就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没有丝毫的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颇高,上得相当成功。
  我从教十年,听过不少老师的课。总的感觉是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喜欢选择比较复杂的媒体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等,以这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于是,很多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的学校的老师就会抱怨说他们课没上好,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教学设施。颇有点“人穷怪屋基”的嫌疑。事实上,从虞老师的课里已经看出,我们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被多数人都忽略了的媒体,只要教育得法,“经济课”丝毫不逊色于精心准备的“豪华课”。相反,有些只注重花架子的“豪华课”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三年前到毕节参加美术新课程培训的事。那一次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从山西来的美术教育名师赵紫峰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记得赵老师谈了一个上午,下午是双向交流,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雪地飞龙”等几个案例。“雪地飞龙”说的是当时窗外下起了那几年太原少有的一场大雪,地上铺了厚厚一层白雪。赵老师按时走进教室,讲了两遍上课了,多数同学的眼睛仍停留在雪景中没回过神来,宣布课题后,学生仍然打不起精神,勉强应付、心不在焉。赵老师看看窗外的雪景,突然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大雪惹的“祸”,雪花给同学们带来的兴奋,远比在教室里上课要刺激得多。于是便带着学生到大雪纷飞的操场上,亲自用一块随手找来的木板在雪地上画出一条巨大的“飞龙”,最终使这堂课完全超出预期的效果。在这里,赵老师没有局限纸和笔,而是用木板、大雪等天然的“教具”完成了超乎想象的经典之作。这又何尝不是一堂“经济课”?
  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出现了诸如多媒体等极富现代气息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应当既要考虑到其传递效率,又要考虑到认知效果。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进行选择,还要考虑媒体的特性,以及使用成本、可获得性、便利性、学生的偏爱等因素。并非越豪华越好,也并非越简单越好。
  以上是我管中窥豹的一孔之见,在这里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模块四:搜索、推荐优秀网站




模块五:PPT的教学效果怎么样?
合理使用PPT对教学有益无害
  PowerPoint即电子幻灯片,简称PPT。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多。尽管如此,但对于PPT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目中提到北京大学附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张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用PPT上不好数学课。PPT做地好的老师往往课上的不好,课上地好的老师往往不用PPT。”
  对此权威人物的话语,我不敢苟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我不知道这位特级教师的张老师是否听过“狐狸和葡萄”的寓言故事,我想应该小时候就知道的了,那里面有一句经典的话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中寓意就不用多说。在我看来,这位特级教师的张老师至少对教育技术中的PPT制作不是很熟悉,或者连最起码使用都尚须加强,所以张老师说“用PPT上不好数学课”也就是自然的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特指某人或某一类人用PPT上不好数学课而非泛指所有人吧?张老师接着说“PPT做得好的老师往往课上不好,课上得好的老师往往不用PPT。”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或者是我的文化水平太低的缘故吧,因为我不是特级教师,更不是大教育家,所以不明白张老师说这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PPT做得好的老师就往往上不好课了,而课上得好的老师就一定不用PPT吗?试问这位张老师,这其间有必然联系吗?
  诚然,有些老师PPT做得很好却上不好课,有些老师上得好课却很少用PPT,这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张老师说的“往往”未免有失偏颇。如在讲解同位角相等时,就可以通过PPT做动态的位移而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知,是否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来得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就经常结合需要使用PPT,上起课来可以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练习实践机会;用PPT还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一些复杂的理论变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等。记得有一句名言:“谁反对现代文明,就让他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去吧!”
  当然,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育者的教学设计、教学技巧与教育机智,PPT毕竟不能代替上课,更不宜过滥。什么时候都搬来PPT上课,一则条件不允许,二来也会使学生乏味,产生感知疲劳。但我绝对支持根据需要适时、适量使用PPT进行教学,关键还是一个度的问题。有一个较好的教学设计,并熟悉PPT制作及使用的方法。如果能做到这点,我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模块六:什么样的课才是优质课?
群魔乱舞,“优”还是“忧”?
  提到优质课,很多人可能就会联想到公开课、示范课。这不难理解,因为时下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的优质课就是那些经过刻意甚至过度准备的公开演示课。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从教十年,我听过不少教师的“优质课”,有些还是各种级别的“骨干”教师,上得都很像模像样,但真正谈得上“优”的恐怕屈指可数。下面就结合我听过的部分“优质课”来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拍砖。
  何谓优?不是我们说他优他就优,也不是准备的内容多就优,评委说优也不一定就真的优,得看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课堂气氛融洽,不用强迫学生也喜欢学,想学,且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这堂课还应当是常态课,没有刻意的准备,我认为这样的课才可以算是优质课。
  甲老师是骨干教师,深受领导器重,原因可能是她近几年的教学质量(学科考试成绩)都能名列前茅的缘故吧。我有幸聆听过她的一堂“优质课”,但颇有些遗憾,或许是我不懂教育吧!平时这位老师班上的纪律那叫一个好,即使老师不在教室,也没有学生敢捣乱,全部安安静静呆在教室里做作业,据说从来没有人在班上见她笑过!我很“佩服”她的管教方法。可是在公开课上却一下子变得慈眉善目,还真有点不适应。可能是听多了赏识教育的缘故,她这一堂课就“赏识”得特别到位,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一律给予肯定“好”、“非常好”等。课后老师们评课时,居然有相当多的老师赞同她的赏识教育,说这堂课上得相当成功,是一堂堪称典范的“优质课”。看来我是真的不懂教育了。
  乙老师是一位体育教师,为了上好一堂体育公开课,可谓煞费苦心。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时髦的今天,为了赶上潮流,他搬了一台计算机到操场上给学生播放演示动作,以为使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就是“优”了。这样的课真的“优”了吗?看来我是彻底不懂教育了。
  丙老师一直倡导新教材、新教法,这本是好事。可我听了他的几堂课后发现,丙老师所谓的新课改就是成天由学生演课本剧,然后分组讨论,老师始终在“引导”,东一勺、西一瓢,学生本身没有多少生活体验,最后都变成了闹剧,课堂气氛到是热闹异常,但对于分析人物、理解课文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作用。评课时老师们却都一致赞道:真正的优质课,上得很活。呜呼,我不敢再谈教育!
  综上所述,在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很多老师也在求新、求异,都想努力改变自己的上课方法,融入新课改中,这本身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没有认真构思的乱套,就只能搞成群魔乱舞,于教学毫无裨益。
  因此,个人以为,优质课必须是根据5P原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及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最佳状态。如果只注重花架子、动辄所谓的“赏识”等,那将不是“优”而是教育之“忧”了。





模块七:如何有效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分数≠能力——浅谈表现性评价与教育制度改革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强调的是能力。
  从小学到师范毕业,再到参加工作后的种种自身考试及学生的考试,我一直都在承受着“分数”的煎熬。虽说现在天天都在喊“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每次会议上领导都会掷地有声地说不要只看分数。但事实上,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最终还是要由试卷上的分数来说话,所以直到现在“重‘主科’、轻‘副科’,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受中国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估计在短时间内要想彻底改变“分数决定论”并非易事。
  看了案例《整体设计、及时评价、多方参与》,对加拿大的两位历史老师的做法深以为然。他们没有直接抛给学生一张冰冷的试卷进行测试打分,而是让学生自主实践,并让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其中,结合小组互助互评等进行全方位评判,最终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在这里,评价结果不是任课老师一人说了算,老师的评价只是评价的一个部分。对比现在我们身边的评价方法,我深受震动:如果再不彻底改变“唯分数论”,我们将会抹杀掉多少“爱因斯坦”和“爱迪生”?
  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告诫我们:“我要的是考试结果,考不好不要给我任何理由解释”。时下的教育体制为“唯分数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老师们为了生存,为了评优晋级,没有谁不是大喊口号却自行其道。或许这就是中国本土上一直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吧?
  然而,可喜的是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点,并开始有更多的人在努力尝试表现性评价方式。不过,我对此并不抱太乐观的态度。因为如果不彻底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就算尝试也是小打小闹,终极结果还是要看一张试卷上的分数。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吗?
  说到底,关键还是制度问题。





模块八:你对网络教师培训的看法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这个特别的冬季,我很荣幸继班主任培训之后再次成为北大学子,圆了儿时的旧梦。时间像捧在手心里的泉水,不经意从指缝流走了,倏忽间,一个月的培训之旅很快就到了尾声,回顾连日来紧张忙碌而又充实快乐的培训生活,不禁感慨良多。
  刚开始进行“自我介绍”时,我犹存惶恐之念,对自己能否搞好本次培训学习颇为担心。然而,当看见段老师在班级公告区里提出表扬之后,不由信心大增,结合段老师在公告提示与讨论区问答中自然流露的亲切感和人情味,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以人为本。此次培训更是让我体验到了赏识教育的魅力所在,段老师一句小小表扬之语就可以让忝列人师的我高兴上好一阵子。有人说“人都是在赞扬声中成长的”,我会始终铭记着这句话并把它尽可能地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在培训中,从第一模块开始,我总是认真的按照学习要求阅读相关材料、完成自测题、发帖讨论、提交作业。特别是在发帖讨论中,××、×××、×××、××等多位老师的帖子给我的印象最深,许多老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水平极高,其帖子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论述精辟,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自身教育过程中的实例支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彰显了自己身为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我为老师们勤奋上进、睿智创新的精神深深折服,同时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及“学无止境”的深刻哲理。
  如果给这次培训打一个等次的话,我觉得应该算得上“优”的层次。因为网络培训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员能够得以倾听教育专家的讲座,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一样,学员还可以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给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另外,学员间通过发帖讨论交流,营造了一种学术争鸣的浓郁氛围,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当然,培训本身并非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地步,比如网络培训的方式容易产生一些诸如代培或抄袭等不易监管的现象发生,有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上网条件不具备、学员的计算机水平不高等也给培训带来诸多不便。
  衷心感谢北大提供的这一学习平台,感谢上级教育部门及北大提供给我的机会,感谢助教段老师和其他老师在培训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谢谢!带着这无尽的感动与温暖,我将继续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此时虽已是寒冷深冬,但我心融融。一一拾取此次培训的硕果,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我欲纵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0粉丝

7798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