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返回首页

Ykm的个人空间 http://www.etthink.com/?7598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笔墨”的迷幻

已有 116 次阅读2019-1-2 13:02

为了清楚解释“笔墨”的内涵,我们有必要细细区分。
纵观中国美术史,出现的对笔墨的理解,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物质类“笔墨”
这类“笔墨”指毛笔和墨块(现代叫“墨汁”)。中国古代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绘画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这很好理解,不再赘述。
二、技法类“笔墨”
这类“笔墨”是指笔墨技巧。关于此类笔墨,历史上的论述极多,现摘录几条如下:
明朝董其昌:“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宋人院体皆用圆皴;北苑独稍纵,故为一小变。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其尤著也”。又说:“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
清朝唐岱:“用墨之法古人未尝不载,画家所谓点、染、皴、擦四则而已,此外又有渲淡、积墨之法。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湿、淡是也”。
黄宾虹在《画谈》一文中,把用笔之法总结为五:平、圆、留、重、变。墨法七种: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
“笔墨”技法,其中“‘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等变化”。笔墨技法是作画的重要手段。清朝时期,笔墨技法已发展为一种模式,《芥子园画谱》就是笔墨模式的代表。

三、感觉类“笔墨”
这类“笔墨”指“笔感”和“墨感”。中国画论中的“笔意”、“笔性”,“墨韵”、“墨性”就是指此类“笔墨”。荆浩在《笔法记》中,对“笔感”和“墨感”有很好的解释。他说:“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从“不质不形”和“文采自然”的评语中可以看出,荆浩说的“笔”“墨”,不是指物质类的毛笔和墨块,也不是指技法类的勾、皴、擦、点和积、泼、破、烘,而只是笔墨感觉。石涛说:“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就是说人的知识和感觉不同,即“赋”和“受”不同,影响了笔墨的感觉。
四、精神类或文化类“笔墨”
这类“笔墨”是西方艺术传入中国之后出现的。在此,“笔墨”是一个代词,它代表中国画的文化特色,就如李可染说的:“笔墨是形成中国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守谦也说:“除了形式的意涵之外,笔墨亦因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而具有第二层次的社会性意涵”。所以,在近现代社会,“笔墨”代表了中国画的精神特色。
总结一、在传统中国画中,以上四种笔墨之间的逻辑是:物质类“笔墨”是绘画的基础,中国画绝对不能离开毛笔,离开了毛笔的绘画,就不叫中国画。当然,也正是由于物质类“笔”“墨”的存在,才产生出中国画特有的技法、结构关系和审美习惯,产生中国画的“笔性”。中国画的独特技法和审美习惯,经过上千年积累,慢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这种文化有别于西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笔墨”。所以,四类笔墨是统一的。虽然作为文化象征的“笔墨”,它不等于物质类“笔墨”、技法类“笔墨”和感觉类“笔墨”,但是,却依附于它们,是在物质类、技法类和感觉类“笔墨”的共同作用下支撑起来的,没有物质类、技法类和感觉类“笔墨”的存在,也不可能把“笔墨”作为中国画的代表。因此,这四类笔墨是一个体系,缺一不可,即使只有一类笔墨的缺失,都会使整个笔墨体系轰然倒塌,没有了笔墨体系,就没有中国文化特色,也就没有了中国画。
总结二、在现代中国画中,以上四种“笔墨”都在变化。首先,物质类笔墨变得越来越丰富。画画时,不仅仅用毛笔,只要能出现好的效果,各种工具都在运用。板刷,针管,手指头等,所以,物质类笔墨的界限被进一步扩大。其次,技法类笔墨。由于物质类笔墨的变化,现代中国画笔墨技法也变化无穷,彻底打破传统中国画笔墨技法也变化无穷,彻底打破传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束缚。再次,感觉类笔墨变化也很大。传统中国画笔墨代表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画笔墨代表现代人的感觉,其中区别,一目了然。由于现代中国画的物质类笔墨、技法类笔墨和感觉类笔墨的不同,塑造了一个与传统笔墨文化不同的现代笔墨体系。
结束语:传统笔墨与现代笔墨,标准不同,都站在自己立场,批评对方的不足,为了更加彻底批评别人,把四类笔墨杂糅在一起,轮番上阵,虽然都叫笔墨,但内涵却大不相同,争论来,争论去,结果,听的人如坠雾中,看的越多,心越糊涂,深深陷入笔墨的迷幻之中。总结原因,就是大家所讲的笔墨,内涵不同,这就是数学家罗亮生教授说的“概念不清”,在“概念不清”的情况下辩论,只能越辩越糊涂,不会越辩越明,要想彻底了解中国画的笔墨,要从认清笔墨的内涵开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