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从E-learning到U-learning||3G时代下的M-Learning

[复制链接]
z厘米。 发表于 2010-4-8 18: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f1b190100gua1.html*
E-learningU-learning
文/薛伟

    摘要:普适计算技术(UbiquitousComputing)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热点,日本和韩国相继制订了U-Japan和U-Korea计划,一个U时代正在来临。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线学习(E-learning)正逐渐转向普适学习(U-learning)。本文通过对普适学习的介绍和分析,对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普适学习三种学习形式进行了比较,概括了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以期为普适学习勾勒一个大致的框架,为普适学习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潮中,许多事物被冠上了字母E,如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政务(E-government)、电子市场(E-market)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E逐渐被U所取代,U-business、U-market等等,一个U时代渐行渐近。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也从E-learning开始转向U-learning。    

   一、U时代的来临    

   1.什么是U  
    U是英文单词Ubiquitous的缩写,来源于希腊语。在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Ubiquitous被解释和翻译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本文中,我们将Ubiquitous译为普适。普适(Ubiquitous)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施乐公司帕洛亚托研究中心(PARC)的首席技术专家马克·威赛(MarkWeiser)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他在1991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21世纪的计算机》,并第一次提出了普适计算技术(UbiquitousComputing)的概念。普适计算技术是继主机(大型机)计算模式和PC机计算模式之后的第三次计算技术革命。普适计算强调“以人为本”的计算思想,它主张计算应该迎合人的习惯,自主地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使用户能集中精力用于所要完成的任务。在普适计算环境下,计算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无妨碍地获得计算和信息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常规、非常规计算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普适计算模式将对人们享用计算和信息的方式产生另一场变革。  

    2.U时代的特征  
    自从U的概念提出以后,世界刮起了一场U旋风。各国纷纷根据“普适”的理念调整了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日本在2004年推出了U-Japan计划,着力发展普适网络(UbiquitousNetwork)和相关产业,希望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在2010年实现U-Japan。韩国信产部2004年3月推出IT839以实现U-Korea计划,随后,美国、欧盟等国家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  
    从E时代到U时代,信息化建设的焦点逐渐从关注技术本身转移到技术的应用,也就是更加注重技术能否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U时代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更加注重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将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为技术发展的导向,从社会各种人群的需要出发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更加注重技术与人的和谐。在U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研究与应用协同、技术与服务并重、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将技术置于社会的背景下,使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  
   (3)更加注重技术与经济的和谐。U计划的结果必然改变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拉动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10年,韩国IT839计划的八项服务将会创造281288万亿韩元的收入,九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80425万亿韩元的市场规模;日本总务省预计至2010年,U-Japan计划可以为日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49兆日元以及间接经济效益611兆日元。  
    从以上三个特征可以看出,U计划实际上描绘了在21世纪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技术路线图”。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满足经济的增长,而且将为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3.什么是U-learning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适计算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获得服务的统一的应用环境,普适理念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从理念到技术保障,U时代都将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立在具有无线感应技术和无线交换技术基础之上,运用隐藏在各种器具中的感应和交换设备,随时随地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并在变换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不间断学习支持服务,这种学习就是U-learning。U-learning一般有四种译法:普适学习、无所不在的学习、泛在学习、无缝学习,笔者认为译为普适学习更为合适。  
    普适学习将给学习带来以下的变化:  
  (1)改变硬件环境  
    普适计算技术将对传统的“教室黑板”的环境进行彻底改造,将进一步完善“教室+黑板+多媒体计算机”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由具有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可自动记录和理解人的行为的智能系统组成的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  
   (2)完善软件环境  
    普适计算技术将彻底改变“信息孤岛”、“软件孤岛”的现象,为教育定制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相对应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对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各项学习活动进行智能化管理。  
  (3)整合教学资源  
    普适计算技术将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和归类,彻底改变现在“泛、乱、杂”的局面,帮助学生选择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资源。教学资源制作也不再是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所有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可以方便地制作和编辑资源,用于教学和学习。  
   (4)拓展学习理论  
    普适计算技术将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将大大丰富人类的学习活动。因此,随着学习行为的变化,学习理论的研究将随之拓展,形成新的学习理论,以实现更有效、更方便地学习。  
    普适学习将全方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普适计算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之下才能真正建设“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化社会
 
   
   二、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普适学习的比较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普适学习是远程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线学习(E-learning)是指由网络电子技术支撑或主导实施的教学活动或学习体验。它以网络为基础、具有极大化的交互作用,以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建立在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使用手机、PDA、学习机、MP3、MP4等无线终端进行的学习。从在线学习到移动学习再到普适学习,不仅是学习所依托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学习观念的不断更新。以下,我们从学习环境构建的角度出发,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普适学习做一个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普适学习和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学习限制更少  
    在线学习需要网络计算机作为工具,由于网络计算机设备比较大,随身携带不便,而且网络环境还未完全普及,因此,在线学习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移动学习需要依托手机、PDA、学习机、MP3、MP4等移动终端设备,相对于网络计算机,移动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但是也必须在具有移动通讯设施的环境下学习。由于普适学习建立在信息化网络环境已经相当普及的前提之上,所以,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想学习就能学习。  

    2.学习起点更低  
    在信息社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上网技能和一定的信息搜索技能才能顺利地进行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获得这些技能,但是高昂的培训费用、较高的学习难度和较多的学习项目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只能放弃这些新的学习形式。由于普适学习环境更加注重人性化,不断提高操作的简易性,不要求学生掌握众多的学习技能,只要想学,不管学习基础如何,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资源,使更多人能够从普适学习中受益。  

    3.学习支持更加人性化  
    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能部分记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并且可以根据这些记录,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移动通讯设备向学生提供已经设定的学习支持服务。但是由于这些学习支持服务是系统设计者在设计系统前根据对学生初步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分析预先设定的,因此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往往粗疏、偏颇、呆板。虽然通过学生的设定可以有所选择、有所调整,但仍然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而普适学习不仅能自动记录学生全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还能记录当时的学习环境信息,并且能够综合分析这些复杂的信息,为学生量身定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4.学习管理更加智能化  
    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学习管理依赖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管理系统,管理内容较少,管理手段较繁琐,管理方式较死板,往往因为这些缺陷造成许多个性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实施,形成人受制于机器的局面。普适学习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管理各种学习活动和学习全过程,还能根据个性化要求部分调整系统功能,以实现分层次管理、分对象管理和分任务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管理的弹性,实现人性化管理。  
    由于普适学习是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学习形式,因此普适学习克服了前者的缺陷和不足,更加完善,更具优势。    


    三、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  
  
    普适学习时代的来临,给教师、学生、教育机构都将带来猛烈的冲击,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和学习。 

   1.学习理念的宽泛性  
    当学习场所、学习时间不再受到限制时,人们的学习活动更加多样。学习行为不仅能发生在课堂上、电脑上、手机上,还能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本身不仅发生巨大的变化,其还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使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工作密不可分。这样的学习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及其同事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以普适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化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2.教学设计的灵活性  
    在普适学习时代,由于学习理念的变化,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学习的全部,教学也不仅由学校、培训机构等传统教育机构才能提供,学生将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服务。随着教学的对象更加复杂、学习的内容更加广泛、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单元更加细化,必然导致教学设计更加复杂,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设计不仅要研究对象、内容、媒体、形式,还要研究个性化的需求、变化的环境、历史的记录和支持服务的方式等等。由于需要考虑的前提和要素更多,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也要更细化,更加灵活,以满足各种复杂的需求。  

    3.学习角色的多变性  
    以往,学生常常被看成是一个需要得到“塑造”的客体,而教师则被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外在力量对其施加影响。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出现,普适学习时代的教师和学生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对学生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能从学生那里得到信息和资源,学生在某些时候成为了教师,教师成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断变换,可以说人人都是教师,人人也都是学生。  

    4.学习环境的智能性  
    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迅速扩展,各种内置的和隐藏的无线通讯装置和传感技术不断成熟。未来我们不论到哪里,桌子、椅子、电器、路灯等都能侦测和收集到特定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体温、心跳、血压、所在位置、天气情况等等,电脑系统能随时随地了解和记录人们的行为,并且依据这些参数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服务、记录和评价。因此,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成为普适学习时代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5.学习评价的过程性  
    在普适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评价已经能够延伸至课堂外的任何地方。系统可以依据学生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参考学生过去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程度,随时随地询问不同难度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评价。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测量和评价以后,系统也可以立即提供评价结果和相对应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以实现更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普适学习环境中,能更加具体地测评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变化,学习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化。  

    普适学习时代的到来,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普适学习将使教育和学习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化社会^0^

附-> 十个值得关注的e-Learning开源项目:



>>>--------------------------------
             3G时代下的M-Learning

    “M-Learning”这个词语的发现纯属偶然——最初的起因不过是我期望能够探索一下3G可能给我们未来的学习模式带来的革命风暴。我也其实没有太仔细的想过3G带来学习革命风暴的大小,但冥冥中总有一种蕴含强大能量的感觉一如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冲击。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我撞上了“M-Learning”,也被它撞了一下腰——就是它了,哪怕仅仅是个开始,也能够让我窥见黎明的那一端……   如果说“M-Learning”仍然还是一个不为多数人所了解的词语,那么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远程学习)和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早已为大家所了解。 d-learning的价值在于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让教与学能够得以解构,这也催生了印刷材料、录音带、磁盘、实验箱等媒体技术的繁荣;e-learning的价值在于实现了远程面授教学——这大概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水煮三国的易中天,热煎论语的于丹;而M-Learning呢?它的价值存在于何处呢?
  M-learning是mobile learning的简称,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MP4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其是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相比传统学习模式而言,其能够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发生。换言之,那就是学习者不再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移动的,教师、研究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M-Learning可由学生(用户)向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节奏投递”学习内容的商业公司订购,通过无线PDA和电子邮件技术的结合来实现。相对于传统学习模式而言,M-learning自身所具备的不受时空限制,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
    在欧洲
  有专题的研究及产品开发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来为其提供信息与学习内容。以帮助那些不能参加教育和培训的16-24岁的年轻人完成终身学习目标,学习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如足球、音乐等以及能够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数学能力的活动上。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
  他们认为蜂窝电话、掌上电脑、无线Web帮助我们收发电子邮件、进行股票交易并保持联系,它们也应该能帮助我们让学习填满每一天的“碎片”时间。SLL曾开发了一个移动学习的初始模式,选择以外语学习作为移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让用户练习生词、做小测验、查阅单词和短语的译文、与现场教师实时交流并将单词存储到笔记本中。并初步假定,移动设备能在一个安全、可信、个性化以及即时需求的环境中提供复习、练习的学习机会。
    在非洲——农村的移动学习
  非洲农村的移动学习,既是一个项目,也是南非普里多利亚大学领导的一个正常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农村学生通过这个计划学习教育学士学位课程、高级教育证书课程和特殊需求的课程。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参加学习的学生没有PDA,也没有E-mail和其他数字化学习设施,他们中99%的人拥有的工具就是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以下作用:①作为教务管理的通用支持和激励支持批量发送事先设计的短信给所有相关的学生;②为具体的教育支持从数据库中向特定学生群发送定制的学习短信;③为具体的教务支持从数据库中向特定的学生发送群体甚至个人定制短信。
在商业公司内
  爱立信、Insite、Telenor Mobil与IT Fornebu Knowation联合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旨在研究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通过在“3G应用入门”的教学中将移动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辅助学习方式,发现需要将传统课堂学习、E-learning和M-learning这些学习模式综合起来并进行彻底、全面地规划。作为其中一种学习模式的M-learning,移动技术是实现人们之间信息分享和通信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未来—无限的可能更在想象中——我们可以坐车的时候学习一下汽车驾驶的要领,商场等候的时候学习一下商业运作跟体验经济,运动的间隙中学习一下规范的技巧,旅游的过程中了解一下当地风土人情,甚至是洗手间的时候一样可以看看最新的卫浴科技和设备……任何时候,M-learning都可以让你享受“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每一种经历都成为一种学习的体验。而同样,M-learning的出现也可以让传统的学习经历用最疯狂的体验实现——通过M-learning,你可以让自己的运动休闲娱乐的同时修完自己的学分,可以在旅途中获得自己的学位证书…… 
  3G的出现和推广普及一定会促生M-Learning 的繁荣,并代表一种新的学习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M-Learning同时也存在着缺点。首先,由于M-learning的学习者在许多情况下是移动的,周围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有着极大影响。其次,移动学习者经常进行的是“片状式”的学习,如何开发这种类型的课程是M-learning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由于手持移动设备的交互条件有限(无键盘、屏幕小等),部分多媒体信息无法在其上显示,而这些信息对于学习者理解知识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此外,M-learning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用户,这些用户的终端设备不一样,运营商不同通信协议也不同,如何统一协议规范,将有限的资源作无限的表现,这也是M-learning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而,正像基更博士所说的这样,“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特性造就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的成功,而是公众普遍拥有的技术造就了这种成功。”虽然M-learning刚刚起步,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M-learning必定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疯狂的时代,让我们呼唤疯狂的学习方式吧!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etchen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