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关于课件制作的讨论,感兴趣的来说说哦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08-12-8 09: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第六届NOC活动海口高级研讨会及培训班上的讲话2008.3


课件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今年课件赛项第一次纳入NOC活动,这是课件领域里的一件大事。
通过NOC活动的推动,课件制作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参加本届课件赛项决赛的人员,一部分是通过NOC官方网站选拔的参赛者,还有50来位是去年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课件大赛获一等奖的参赛者,共约600人。
决赛分高中、初中和小学(含幼教)三个组进行。
关于竞赛的规则、评分标准及相关的指导,在NOC官方网站“大赛指南”中有详细的说明,请大家仔细阅读。这里只就决赛的程序作简单的说明。
根据组委会的要求,决赛将以考核操作为主。每位参赛者将参加两个内容的赛事,一是现场演示参赛作品中的精华片断,并解说其特色,然后回答评委的提问,时间8分钟。
因为时间很紧迫,所以要求参赛者在赛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调试的时间(我们设想安排三台电脑,一台供第一参赛者演示,另两台供第二、第三参赛者准备。另一个方案是参赛者自备手提电脑,参赛前作好调试。究竟哪种方案好,请大家讨论);
二是上机操作,根据要求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或完成已有课件的某一部分,时间1小时。
下面,我们回到主题,和大家聊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课件?

是为了教学,为了实用。
所以,实用性便成了我们评判课件优劣的核心思想。
具体说来,“实用性”应该具有“通用性”、“独特性”和“积极效果”这三个重要的特征。

谁也数不清现在有多少课件多少课件网站。
我曾用百度搜索“课件”,找到800多万个信息,但我又听到很多老师为找不到合适的课件而抱怨。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问题就出在课件的通用性上。
我们来回顾一下课件的发展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支撑下,计算机在教学中主要起“刺激--反应”和“模拟”、“替代”作用,这一时期的高频用词是“程序”。
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在认知学派理论的指导下,计算机在教学中主要起“系统认知”作用,一个教学软件的运行就相当于一堂完整的课,这一时期的高频用词是“课件”。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课件的特定性、线性性与封闭性,努力探求一种能灵活应用可分可合的教学软件来,于是出现了积件。
在这里,我们发现“课件”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派理论。
课件是什么?在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的定义是:"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
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王吉庆先生阐述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计算机教育应用>>)。
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想法",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案";如果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
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案。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案,先有了教案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当前大部分课件产生的途径。
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案各异,教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如果用同一教案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
做为教学的多媒体辅助工具要求共性,希望普适,而课件不能,由于它是设计者"想法(教案)"的体现,天生一个封闭、不可移植的本质,它只效忠于设计者(当教材、学生或时间变化时,即使对设计者本人恐怕也难再重复使用),对其它人恐怕是爱莫能助了,所以按教案制作的课件缺乏生命力。

在这种理念支撑下的课件,其典型模式是“电子板书”或“电影剧本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按到底”,前有片头后有片尾中间甚至加上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之类的内容。在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宰着教鞭,或在黑板上敲点或在空中飞舞,把知识传授得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
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后,课件成了课堂的中心,鼠标替代了教鞭,主仆易位。在课堂上教师无须思考也不必张口,一切按既定方针办,只需点击鼠标便行,使人感到教学是如此的轻松、新奇,但我们慢慢发现,使用这种课件,轻松中暗含无聊,新奇中似有窒息。实际上教师由课件牵着,亦步亦趋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越雷池一步,老师成了操纵按钮的工匠,学生成了被牵着走的小牛犊。灵感?创造性?
这里让我们想起了朱时茂陈佩斯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配角争做八路军主角,竟说出“你把皇军给我的好处都吃了回扣了吧”的笑话。
在课堂上,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过是一个配角,现在偏要将本是教师能说能写的全都包揽下来,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我们为什么不让课件老老实实地做好配角,使它在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样岂不更精彩吗?
我们现在举行“课件”赛项是很尴尬的事,一方面课件的本质决定了它缺乏通用性,一方面又要选拔具有通用性的课件
原因是课件一词已经泛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辅助手段,这个简单的陈述虽然不严格,但至少可以解决课件所面临的困境。
要使课件具有通用性,我主张摈弃教案而按知识点来设计课件。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0粉丝

7767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