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朱锡庆:创新的秘密与中国后续发展之道

[复制链接]
zhguoq 发表于 2014-10-26 11: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锡庆:创新的秘密与中国后续发展之道http://view.news.qq.com/a/20101219/000009.htm

朱锡庆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我们的大学系统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增量至关重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应是建立私立大学,建立一套以私立大学为主体的大学系统。花一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一套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系统。

现在的教育体制缔造了一个利益集团,引入外部大学制度,合资办学的话,所有在这个体系里的既得利益者都有可能受损。他们当然要反抗,那就要想办法怎么减少他们的反抗。他们利益受损,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些补偿。中国现在的大学制度能不能彻底改变,关系到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动力是否强劲。再不改革中国没有明天。

当今全球问题根源在于新知识断流

贸易不平衡问题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现在失业率高,源自贸易不平衡,再进一步说是国际分工的问题。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一个村子里只要有一个木工就够了,一个人的劳动效率就足以保证村里人所需的全部桌椅家具,现在又有一个人跟着学。做木工活需要知识积累,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现在他跟你学,成本肯定比你自己摸索得来要低很多。学完之后,他的家具成本肯定比你低。他来做木工,你就不要做了,你就失业了。在这个情况下,你就必须去掌握新的知识,转行做别的,不然你就没活干了。这个例子可以很生动地形容当前国际贸易的状况。欧美高失业率的问题是传统制造领域的工作岗位大量流失了,同时因为知识断流,没有大规模的新发明来提供等量的新岗位,于是大量失业。不能怨谁,因为你的分工就是发明新东西,发明不了,就失业。

中国加入W TO以后,在国际上做买卖,交易费用大幅度下降,正好中国这些年对外开放,从外国引进了多个知识源头,所以实际上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知识增量。从知识存量来说我们与欧美还有一些差距,但知识增量比他们大。知识积累量每上一层,我就抢去你的一部分工作。我为什么可以抢你的工作?因为我的知识是从你那儿来的,获取知识的成本比你低,只是你的一个零头,所以我的制造成本必定降下来,你根本没法和我竞争啊!表现出来就是欧洲和美国大量工作岗位转到了我们这里。

我们可以很武断地下个结论,所有的经济增长必然是知识增量。没有知识增量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要研究知识增量是怎么来的。

知识增量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原创,以前没有的,我新发现;还有一个是没有原创,向别人学。中国前三十年就找到了一个途径。这个途径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中国从外国找到了源头来学,这个源头不止一个,而是好多个,东亚有源头,欧洲有源头,美国也有源头,具体的途径是合资企业。第二个特点,从外部引入源头,内部又找到了一条低成本的知识传播途径,就是打工,一边干一边学,知识低成本地传播了。坦率讲,在新一轮国际分工里边,中国是巨大的受益者。

如果美国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有巨大的知识增量,比如说它们在生物制药上,在新能源技术上,有新产品出来,全世界都没有,那它们就去生产这些东西,那么它就没有贸易失衡的问题。从事新知识生产的国家,只要是知识断流,就很危险,因为它们原来的工作机会在丧失。没有创新就没有饭吃。美国现在的一系列政策都不对头,它没有意识到现在的问题是它自己的知识增量为零,是没有新发现导致的问题。现在的一些下猛力的政策动作,是回过头来要跟中国抢工作机会。这成本不是差一点,我们的知识积累成本只是你们的一个零头,刺激、财政补贴怎么能搞定呢?所以必须想办法去生产新知识。

我不同意美国的危机是次贷危机的说法,本质是知识断流,一是中国的知识流量很大,竞争力大幅度上升,另外一个就是它自己的知识完全断流了。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产品问世。

美国大学制度出了问题

美国没有新的知识增量的原因,和美国的大学制度近几十年来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现代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要解决一个知识量度的问题,量度的方法就是同行评价。这和衡量物体重量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要有大学?大学是进行知识量度的,同行评价就是知识量度,就是借助这种同行评价的机制来减少知识量度的费用。我和你是同行,你是权威,通过我们的共事你知道我肚子里有多少知识,我有没有本事。通过细节信息,内行一看就知道你是在一个什么层次上。

美国原来的大学制度是同行评价的。但是后来就变了,就是要评个教授,就要看你发表了多少文章,看论文引用的次数。这种评级方法有很大的问题。美国现在是设定一个周期,定期进行评级。比如说一个博士,七年不到正教授就要离开大学。这种数文章定量的评估体系就把知识生产的周期给破坏了。七年内为了晋级,拼命发文章,生果子就摘去卖了。美国许多新产品的诞生,不是靠它的工厂,而是靠它的大学,尽管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但最初的知识源头都是从大学里来的。美国二战以后在世界上称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个有竞争力的、有高效率生产新知识的大学系统。知识的源头在那里,通过企业变成产品,然后卖到全世界去,这就是它竞争力的来源。它把大学搞死了,不就玩完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个定量的评估体系,主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后,大学里的一帮年轻人也跟着造反,对老头子们和旧规则不服。后来就拿发表的文章来数,数的话就把知识生产的周期给打乱了。以前研究一个东西是要沉下心来,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但现在弄到三年五年的时候你把我赶走了,那还怎么搞原创。原来是根据同行的评价就可以判断的,我知道你这个人有本事,有潜力,就可以把你升为教授,按照知识生产的周期,你的研究可以慢慢搞。美国的“新经济”,基础理论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电脑、生物制药都是以前的理论基础。新经济这一轮过去以后,美国有什么新的大的知识流量产生吗?没有。现在这个源头干涸了,这是美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的知识增量来自何处

中国前30年的这套学习机制是非常有效的。中国是多个来源地的知识在广泛传播,我们不仅仅有学习,还有集成,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这里面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铁和智能电网。

中国现在和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还有知识总量的落差,所以知识从外部流进来了,就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现在一直在讨论经济转型,实际上中国已找到了一条转型的途径。原来只是纯粹的学习,现在因为有多个外来的知识来源,可以进行集成创新。当然中国这么发展下去,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知识落差消失以后,学无可学了,中国终究要走向原创。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创造力,但也不是说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转到原创的。那时,我们的大学系统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增量就至关重要了。

大家都在说中国这么多年来没有自主创新,为什么?这个很容易理解。当你和别人还有很大差距的时候,你去进行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习的成本比你自主创新的成本要低很多。别人已经发明了这个东西,你学过来只需要花费一点点成本,你自己去搞,去闭门发明,成本是十倍百倍,不是很愚蠢吗?当下中国的竞争力刚好来自于学习,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恰恰来自于这个知识积累的低成本。要进行自主创新,一个条件就是你和别人知识积累的水平已经差不多了,落差已经消灭了,这时进行原创才是好的选择。

中国社会有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完全封闭、没有外部知识流进转到大开放、外部有很多知识源头流进,这个阶段是学。第二个阶段是现在这个集成创新的阶段,把进来的知识集成起来,创造出新的知识流量。还有第三个阶段,就是自主创新的阶段。能不能原创,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产生,这是未来决定中国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第三阶段的转型,现在要开始准备了。

中国的大学现在如此没有效率。哪怕是有效率,要创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大规模创新本身是需要积累的。所以中国在集成创新的阶段,一定要开始思考中国大学制度的问题。不要求现在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产生,但是要为以后进行自主创新做准备。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产生,是有周期的,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有大量的收入剩余,可以把这些钱投在大学上,把这些剩余收入变成知识资本,但难处就在于找一套好的大学制度。一套好的大学制度加上有收入剩余,就可以建立一套高效的、有竞争力的、在生产知识方面很有效率的大学教育系统。但要建立谈何容易?我们具备了一个条件,有大规模的收入剩余,没有钱这个东西是建立不起来的。但仅仅有钱是不行的。

现在的大学制度有三个要件,第一个是同行评价,美国的一些大学把这个改了,中国的大学更蠢,发几篇文章给多少奖励,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上给多少,省级刊物上奖励多少,怎么能以数文章的篇数来量度知识呢?而且这个东西还可以做假啊,这在中国更是层出不穷。第二个要件是教授治校,大学的核心应该是教授,而现在我们的大学是被行政官员控制的。第三个要件是大学应该是独立的。新知识产生了,原有的知识是要贬值的。大学不独立的话,新知识是没有办法产生的。现在的一些教授在大学里做得很好、职位也很高,但是新知识产生以后,原有的知识贬值了,他的地位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一定会扼杀新知识。所以大学里必须要保证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的独立性,不能被其他人左右。

大学独立、教授治校都不是核心,大学的核心就在于同行评价。前面两个是为同行评价服务的。没有同行评价机制,现在的大学里那么多不学无术的人都当上了教授,那怎么来生产新知识?现在有一些教授、院士不搞研究,整天搞钻营,搞权术,根本不去生产新知识。这个和商品一样,没有一个准确量度的话,假冒伪劣商品就会盛行。一些教授整天不搞学术,天天在炒知名度,知名度高就是大学者。

如果你去研究美国的大学,同时满足这套条件的,就是美国的私立大学。所以你看美国的大学排行榜上有竞争力的几乎全是私立大学,公立大学很少。

中国现在的这些公立大学是连改革的价值都没有的。把大量的资金注入进去,想让它成为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系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从零开始,把钱拿回来,建立一套以私立大学为主体的大学系统。花一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一套有效率的知识生产系统。

引入合资大学是出路

目标和方向在这个地方,就是要建立私立大学。但现在所谓的“民办高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公立大学的垃圾物。实际上有人愿意投钱来办大学,问题是有效率的生产知识的大学系统怎么建立起来?第一,现在大学教育系统是不准入的,首先这个地方要开放,允许民间进入,官方不能把这个垄断。第二,民间怎么建立现代大学系统,虽然中国有传统,但中国对这个也是无知的。有一个办法,就是像我们办企业一样,把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来,让它们进来办分支机构。我们原来是不会办企业的,可是通过引进,现在不是办得很好嘛。和西方的名校合资办大学,政府可以把这个领域开放,英国、美国的、澳洲的有名的大学等都可以来中国办学,目的就是学那套制度。

他们进来办学,可以把西方教育制度带进来的,中国人通过学习,可以慢慢明白现代大学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会了以后就可以把中国自己的大学建立起来。西方大学进来,会把现在的公立大学打得稀里哗啦。最好有这个心理准备,但不要怕,会有新的大学产生。

这就相当于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的价值不大,改制的代价太大。把大学改制,也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你把它改成一个有效率的大学的代价,比新建一个大学体系的代价还要大,所以还不如重建。而且它死了以后,它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的。比如说原来的国有企业破产以后,地腾出来了,工人更有效率地赚钱去了。大学也是一样的,让它破产以后,它原来占的地方、使用的资源都可以被重新利用,真有本事的人还可以重新就职。可以利用的东西,通过市场的途径自然会得到利用。

学西方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制度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但是第一步是你要先把它学过来,拿到这个母本,不必在黑暗中摸索,然后对比中国,和中国的传统和社会环境有哪些是不同的,可以再进行矫正。这就是有别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了。教育制度也可以这样。先引进,先学会这一套制度。在新的一套有竞争力制度下,中国人的创造力会激发出来的。

条件都具备了,现在的关键是大学不开放,是被政府管制的。这个领域现在等于是公立大学垄断了,而且是一套极其无效的大学系统。换句话说,中国前三十年的成功是对中国生产系统的改造,后边几十年应该是对大学系统的改造,改造两者的方法和途径可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方向、基本的做法是没什么大的区别的。至于具体的大学制度怎么玩,欧洲和美国已经玩了好几百年了,你去把这个引进过来就行了,引进的途径就是合资办学。

同行评价制度在美国出了问题,但是它没有完全放弃。它只是在不同的评价制度之间摇摆。它想找一套客观的评价机制。大部分学校,更多地看你发表论文的数量,同行评价的分量减轻,就这么稍微一改,美国知识生产机制就给中断了。但也有少数的学校,比如哈佛就没有改。哈佛大学现在不看你发表的文章数量,它的教授只要交一个工作报告就可以了。中国呢?根本就没有同行评价!我们的大学是什么鬼样子,简直一无是处,所以我说连改的价值都没有。

放开准入后可能高考制度就不存在了,招生的权力应该在学校手中,大学愿意招谁就招谁。这个东西不需要教育部来批。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卖到哪里去是不需要政府来批的,大学也应该这样。到底是研究型的还是教育型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定。大学在国家相关机构登记以后就是一个法人实体,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政府就不要来管了。

现在的教育体制缔造了一个利益集团,引入外部大学制度,合资办学的话,原来的这个系统是要崩溃的,所有在这个体系里的既得利益者都有可能受损。他们在这个系统里当然要反抗,那就要想办法怎么减少他们的反抗。他们利益受损,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些补偿。但中国现在的大学制度能不能彻底改变,关系到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动力是否强劲。再不改革中国没有明天。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