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从高级微观、高级宏观中数学的泛滥,到怀疑古代西方真的有科学精神吗?

[复制链接]
zhguoq 发表于 2014-10-14 1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高级微观、高级宏观中数学的泛滥,到怀疑古代西方真的有科学精神吗?
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10913499
最近有位读者在“留言板”那边给我留言,可惜留言板只能由我这个主人与发帖的楼主回复,其他人不能回复,无法参与讨论,事实上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留言板那里有新发言(所以我不建议读者在“留言板”给我留言,要跟我说什么在第一个帖子后面发评就行了,不必一定与帖子的内容有关系)。但他的留言以及我的回复是适合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的,所以我专门发一个帖来展示:
平风
老师对平新桥的《微观十八讲》怎么看?感觉都是数学证明,糊里糊涂,各种函数证明,博弈论。每一节先指出一个理论,从不解释,然后就是不断地证明,课后习题也全是数学证明,学的实在是无聊,微观老师以前是学工科的,选择这本书,郁闷死我了。也只能一边看张教授和李老师的书,一边被只有数学的经济学课本折磨。
那就是现在所谓的“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情况啊。与曼昆之类入门级的教材相比,完全没有任何真正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深化,只是用数学证明一遍入门级教材中已经教过的理论而已。入门级教材在理论上的错误,依然是错误,不会因为用数学证明了一遍就不是错误。数学只能确保从起点到结论的过程没有逻辑错误,可不能确保起点是对的。像垄断的分析,传统教科书是错的,因为它是以垄断者对所有购买量只收取单一价格为起点来分析,但问题是现实中哪里有垄断者是这样收钱的?除了沿着需求曲线定价之外,还通过不同的包装隐蔽地实现“全部或零”的定价模式(表面看是收取单一价格,但不同量通过不同包装来限定,已经收取了不同的价格)。分析的起点从开始就错了,中间的推导过程再正确也没用啊!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很多,你可以对照着《经济学讲义》去逐一发现。这空间很早期有一个帖子《悲摧的经济学教育》(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340623638)中提到过我读博士时上“高级宏观”的课,那教材里用数学证明了凯恩斯的理论,也证明了“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真实周期理论”。但问题是这两个理论的结论是完全针锋相对、截然相反(凯恩斯的结论当然是认为政府干预能熨平经济周期中的波动,但“真实周期理论”的结论却是认为政府干预无效,经济周期该怎样还是会怎样)。可这两个理论都被数学证明了,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居然一点不觉得这有矛盾,你说这些人的脑子真的不是学数学学傻了吗?
随便又能想出好些个类似的例子。像微观中的成本理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分类在本质上是将历史成本当作成本,以历史成本这样的错误概念为起点来构建成本理论,怎么可能是对的呢?中间的推导有数学把关一定没错也没用啊!
又再如宏观中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认为政府干预能改变人们的消费、投资等支出,从而改变总需求,再通过一个乘数效应放大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但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从根本上推翻了这个起点,指出凯恩斯所说的收入与消费都是现期的,而现期量是永久量加临时量,由于临时量是随机量,导致现期量也是随机量。而随机量之间是没有函数关系的!能有函数关系的是永久量,所以如果政府政策不能影响人们的永久收入,根本不可能改变人们的永久消费。问题在于,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各自主张的起点,谁对谁错?这就要结合现实来进行验证。数学能证明凯恩斯的理论对有什么用?它可证明不了起点是对的。
写着这段长长的回复,我想起自己在上“经济学原理”的课讲到传统教科书对垄断的分析时说的一番话,在《经济学讲义》里没写下来的:中国古代有个故事,是说一个人离乡别井去学艺,若干年后回乡,乡人问他学了什么本事,他说学了“屠龙之技”。哇塞,屠龙啊,好高大上的感觉!可是,乡人继续问,龙在哪里呢?在哪里才能找到龙给你杀?这人就哑口无言了。是啊,这世上根本没有龙,“屠龙之技”再精妙绝伦,又有什么用?传统教科书对垄断的分析就是这样,说垄断是坏事,要打!可是教科书上说的垄断者的定价行为,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不就成了“屠龙之技”吗?分析得再精妙绝伦,又有什么用?
后来,我联想到与“屠龙之技”类似的一种存在于西方的行为(是真实地存在着,不是像中国的“屠龙之技”是存在于寓言故事之中),那就是中世纪的学者正儿八经地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的问题。这个做法被崇洋媚外的人美化为:这说明西方人很有科学精神啊,即使是对于宗教信仰的问题也要以科学的方式去研究一番!
说到这里,我突然开始怀疑,其实西方古代有的,哪里是什么科学精神啊?科学精神必须是逻辑与事实并重,固然要有逻辑推理,但也一定要以事实为验证理论的手段。像天使这种不是事实的东西,正儿八经地去研究它,怎么能作为科学精神的证明?仔细地想,西方古代有的,真不是完整的科学精神,而只是逻辑,以及据此而构建起来的体系(但不做事实验证)。要说“实事求是”,其实中国古代更富有实用主义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了。但中国通常不构建庞大的体系去整合从经验中获得的零碎知识(易经、中医可能算是例外,中医恰恰也是建基于易经之上的),然后再凭借体系的逻辑去推导不通过经验来获取的未知的知识。当然真正的科学精神必须是要将这些凭借体系逻辑推导出来的未知知识与事实结合起来进行验证。古代西方我看不出有这后一步,这就是为什么我突然怀疑起西方古代有的根本不是完整的科学精神,而是只有逻辑与体系而已。
数学是这种典型的逻辑与体系,默认假设的起点,不作事实验证,只管中间的推导过程逻辑正确。然而,起点如果本身有问题的话,正确的逻辑推导有可能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起点假设不需要正确,但推导出来的结论必须经受事实验证的考验,这最后一步由事实来把关,是可以有效地剔除那些有问题的起点假设的。)例如,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中谈到套套逻辑的一个成因是“自相矛盾”时举了一个著名的逻辑学例子,那就是以下这么一个命题“全白的墙上有一个黑点”作为起点的话,经过一番逻辑推导,最后会得出“墙是上帝”的结论。古代西方学者正儿八经地研究“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不就是类似的命题吗?当然它的问题不是自相矛盾,而是非事实。天使这种东西不是事实,无法进行事实验证,只作逻辑推导的话,什么荒诞不经的结论都有可能得出来。
全白的墙上有一个黑点,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这些对现代人来说都是错得非常明显的东西,所以能容易地看出问题所在。但传统教科书上类似对垄断分析的这些堆积如山的错误,却真的不太容易一眼看穿。因为一个普通人只看到他通常就只付一个价格,而没有想到包装已经限定了他只能选择或者不买、或者全买,是一种巧妙而隐蔽的“全部或零”的定价方式。至于历史成本不是成本的概念,也不是没有经济学直觉的普通人未经学习就能明白的。
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古代有所谓的科学精神(其实应该是逻辑与体系),却没能像近代那样转化为生产力。直到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逻辑与体系才跟事实挂上了钩,才真正成为完整的科学精神。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