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扎根理论及应用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24-4-22 13: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定性研究领域中,扎根理论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方法,也被认为是社会学五大传统研究方法中最适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它被誉为“定性革命”的先声(Denzin & Lincoln,1994)。
◆扎根理论是为了回答什么问题?
“How the discovery of theory from data - systematically obtained and analyzed in social research - can be furthered.”
——(Glaser & Strauss, 1967)
扎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能系统性地获得与分析资料以发现理论。
◆到底什么是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 = Discovery of the theory from data”
—— (Glaser & Strauss, 1967)
简单来说,扎根理论就是由资料中发现理论。
扎根理论.jpg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etthink 发表于 2024-4-22 13: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引言
作者首先从学科史的角度阐释扎根理论的含义。扎根理论由Strauss和Glaser提出,起初是为了应对社会科学研究中极端的实证主义倾向。他们在解释性的宏大理论与高度情境化和相对主义的实证经验之间寻求中间地带,以建构既尊重经验事实,又有一定解释效力的中层理论。另外,扎根理论的认识论基础认为,“现实”不是客观外在的事物,而是个体在永恒观察中对意义和现象的主体解释。
作为编辑,作者感受到大部分有趣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定性研究,而扎根理论又是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作者也发现,许多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其实并不能让人满意,可见不少研究者对扎根理论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
二、六大常见误区
(一)扎根理论不是忽视文献的借口
一种常见的谬误认为,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进入田野之前不需要回顾文献,因为研究者需要避免现有知识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研究者需要先将大脑清空,不仅要悬置已有文献和经验,甚至不应该带着预设的问题。这种状态需要维持到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束,甚至结论提出为止。然而,就算完全悬置个人先前的经验和知识是可能的,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却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和问题意识本就是不合逻辑的。如此收集的数据和材料在后续操作中势必只能随机地对应已有理论,或者根本无法被严谨地组织起来。
事实上,正是由于研究者渴望一些新的发现,他们才选择不去做过多的理论综述。对于一些定义明确的概念,研究者往往希望获得一些新见解,而将以往的传统观点作为一种成见和阻碍。不幸的是,这其实是对扎根理论的误解。尽管Glaser和Strauss反对宏大理论,其范式也不是鼓励研究者忽视已有的实证材料。指向某一领域的实质理论(substantive theory)和扎根理论存在区别,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实质理论是构建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的一种策略,它能为发展相关更深层的理论提供灵感、方向和架构。
在扎根理论研究中,先验知识的危险不在于它固化研究者观念的隐患,而在于它可能会暗中使研究者有意无意地进行假设检验,而忽视直接的观察。扎根理论其实有很多方式来避免这一问题,比如在考察理论时不要限制在传统意义上最接近所研究问题和领域的理论,而要广泛地考察和研究问题相关的一切理论。进而,研究者也应该尽量用现存理论的修正或整合解释问题,而非一味追求提出貌似“新”的理论。
(二)扎根理论不是原始数据的呈现
作者经常读到一些论文,有着恰当且有趣的问题、严谨的方法、良好的文笔,但是得出一些陈词滥调或显而易见的结论。这是因为,这些研究仅仅呈现了不完整的,或相对缺乏分析处理的数据。
引起这种情况的往往是三个实践上的错误:其一,扎根理论与现象学容易混淆,现象学研究强调行动者生活世界的主体经验,经常通过呈现原始数据来体现真实性以及主体对经验的总体理解。而扎根理论与此不同,尽管也使用一些现象学分析法,但扎根理论较少地关注个体本身的体验,强调将个体经验归纳为解释行动者间关系的理论论述。两者在访谈方法上也存在区别,在现象学研究中,深度访谈是为了探查主体的体验,包括受访者如何选择话语、如何表述和组织自己的故事,因此需要保持数据的原始形式。但在扎根理论中,与受访者的交流虽然确实可以先从个体经历入手,最终也要回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数据最终的呈现形式也就不再是其原始形式。
其二,研究者没有将数据“上升”到概念层面。研究者必须持续对原始数据和概念进行比较,这里的概念不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是从数据中归纳的结构。只有这样,收集到的数据才能与更广泛的知识和理论形成对话。
最后,得出很肤浅的结论也可能是因为研究者过早地停止数据收集。与大部分定量研究不同,扎根理论中“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两个环节没有明显的分隔,研究者必须持续收集数据,直到没有任何新的证据和发现为止。
(三)扎根理论不是理论检验、内容分析或语词计数
根据解释现象学的本体论,人类不会被动地应对外在的“真实”世界,而是借助内在的观念和对外在世界的理念创造主体的真实。因此,解释现象学研究(比如IPA,解释现象学分析)更关注内在的与主体的真实。但是,扎根理论的目的不是对现实作出何为真实的论断,而是寻求对社会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模式以及这些关系和互动如何生成现实的新理解。进而,扎根理论不应该用于假设检验,而是阐释行动者如何建构现实。扎根理论最适合用在暂不存在明确的假设需要检验,或者假设检验停留在逻辑演绎阶段的时候。研究者手头有一个亟待解释的现象,并希望从中归纳出一些理论。假设检验的思路会暗中使研究者专注于已有的假设,而忽视现实中浮现出的新概念和新主题。尽管扎根理论不对现实作陈述,也不进行假设检验,但研究者确实会根据研究中的发现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与概念结构。
扎根理论中的数据分析与内容分析有很大区别:内容分析是在特定情境,对特殊的数据进行分析,是高度语境化的;而扎根理论则寻求对一般数据的总体和系统分析。也就是说,内容分析往往作为扎根理论所分析的问题的某一部分。
语词计数则更加危险。使用语词计数来推导结论,相当于预设了语词频率和现实意义存在某种关系,使这种方法几乎无异于定量研究,无法实现扎根理论的因果解释。
(四)扎根理论不是对数据进行机械式处理的简单循环
扎根理论不是一种机械的技术,因此不存在公式化的法则,比如数据在何时会达到饱和。当编码陷入简单机械的循环,最后呈现出的数据结构固然看上去工整,但由于缺乏理论构造,会脱离实际问题和原本的问题意识。需要明确的是,扎根理论是一个解释因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逻辑上的归纳分类。科学范式下的实证研究要求研究者客观中立地对待数据,但在因果解释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和问题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与数据持续进行积极互动,其角色不是置身事外的算法或机器。质性研究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编码,但不能替代研究者对数据进行解释。研究者在很多环节需要做出关键的理解与判断,这些看似不严格的操作其实也就是质性研究者水平(理论敏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敏锐程度等)的体现。扎根理论是创造性的而非机械性的工作。
(五)扎根理论并不完美
扎根理论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其混乱的一面。研究者应该注意到它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扎根理论旨在解释现实问题,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导致专断。另外,虽然所有运用扎根理论的文章都会声称本研究的数据和编码已经达到饱和,但这很难被检验,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研究者也无法标准化地把握饱和的尺度。事实上,饱和的标准取决于研究情境、数据、问题、研究者本身的水平,是在具体实践中才会浮现的。
扎根理论在实践中最大的缺陷同时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虽然扎根理论强调理论建构、因果分析、复杂逻辑的解释,但在实践过程中,操作者很容易陷入对概念和节点单一的归纳分类,而无法表现其更复杂的关系。虽然这可以被理解为研究者实践上的失误,毕竟扎根理论在认识论上确实要求研究者更全面地看待数据和问题,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扎根理论(甚至更广泛的定性研究)表达关联的方式(比如概念与概念间的“连线”),事实上会暗中迫使研究者更多地且更容易地对概念、节点、主题进行归纳分类,从而难以表达更真实、全面、有机的复杂性。
(六)扎根理论并不容易
很多人不愿意使用扎根理论,因为这种方法看上去太简单了。其实,成功地运用扎根理论需要丰富的经验、辛勤的工作、敏感性、创造力,以及好运气。事实上,正因为扎根理论看似很容易,很多老师会鼓励毫无经验的学生试试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是由于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沉浸到数据与情境中,研究者的性格、经历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毫无疑问,高质量的扎根理论研究需要研究者持续投入时间精力,并坚持长期的田野调查。
三、结语:使用扎根理论不是文章方法论部分简略的借口
作者发现,很多声称使用扎根理论的文章,都没有详细描述它们的方法论。如果仔细看这些文章,会发现它们违反了扎根理论的核心要求,往往只是随机收集数据并编码,根据预设的概念与主题,检验已有的假设。
作为编辑,作者每次看到有投稿声称使用扎根理论时,都会仔细检查文章是否详尽描述具体方法,以检验研究者是否严谨地操作扎根理论,以及研究者是否体现出理论敏感性,是否灵活地协调数据、文献、个人经验甚至经典理论。即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实际上没有严格地实践扎根理论,他们至少也应该在文章里严谨详细地描述方法论,而不是以“扎根理论”一笔带过。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2粉丝

7819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