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返回首页

1876163986的个人空间 http://www.etthink.com/?835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团泊洼的秋天》的概述

已有 39 次阅读2022-12-18 17:30

郭小川是诗人,又是战士。《团泊洼的秋天》就是他以诗人真挚炽热的革命激情表现出战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在受迫害、被审查的境遇中曾说过“我是个战士,不能没有自己的声音”。这首诗即表达了他“自已的声音”。这声音是声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愤怒的声音;是抒发战士情怀的激越的声音,是预见胜利的欣喜的声音。这首壮美的诗歌,这种高昂的声音。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静动对比,先写静后写动,先借景抒情后直抒胸臆。诗的开头用一大段描写“静静的团泊洼”。这里说它“静”,是指自然秋色很和谐、美好,表面上看不出斗争纷乱。为此,诗人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和比拟,如“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高粱好似一队队‘红领巾’”,“向日葵摇头微笑着”,“矮小而年高的垂柳”,密集而细心的芦苇,团泊洼“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犹如少女一般羞差答答”。借这些动人的秋色,抒发出热爱生活的感情。接着诗人自问又自答道:“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云变化!”于是急转直下,进人了对“动”——斗争的描写。这里人们的胸口“和闹市一样嘈杂”有军民对敌人的高度警惕进而诗人直接站出来进行“自白”和抗争了。这以后的章节唯有运用直抒胸,才能表现出“战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才能把壮阔的胸怀抒发得如此淋滴尽致才能留下世代相传的人生格言,才能把由静到动的笔势推向激愤的高潮。这样先静后动,以静显动,表面是静,暗里是动恰当地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态势,获得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强烈艺术效果。 这诗运用的是“那些明朗的、富丽的、有表现力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使人感到非常新鲜、朴素而又华丽”(郭小川:《谈诗》)。开头一段写得多么朴素,把团泊洼的秋色真实地展现在读者而前;可又多么华丽,把分散的自然美中成为生机执勃、色彩鲜艳的艺术美。后面的一段从“战士自有战土的性格”直到“战土的明眼”抒情是质朴而壮阔,这里有群众的口语,有古代语言,但经过诗人的提炼运用,都变得非常新鲜,非常形象,非常有力。全诗语汇的丰富,词采的精美,描写景物的生动,抒发情感的酣畅,使人叹为观止。 这首诗闪耀着郭小川生命的熊熊火焰,迸发着郭小川诗笔的熠熠光辉,可以说明他那雄放绮丽的艺术风格已经老成。当然,这首诗的个别提法不尽妥当,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但这是时代使然,恐怕不能苛求于诗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